如何一次性将四十一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
6月15日13时30分,太原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丁遥八十八运载火箭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6A星等41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刷新了我国一次发射卫星数量最多的纪录。
执行本次任务的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以下简称“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常温液体二级运载火箭,具有“可靠性高、经济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太阳同步圆轨道运载能力达1.3吨(轨道高度700公里),可支持单星、多星并联、串联、搭载等多种形式的发射需求。
(相关资料图)
航天科技集团八院长二丁火箭总设计师李建强介绍,一次性将这么多卫星安全、顺利地送入轨道,首先要解决卫星在整流罩内的布局问题,不仅要保证“坐得下”,还要“坐得舒服”。为此,研制团队梳理卫星的结构和任务需求,挖掘潜能、优化布局设计,最终采取“38颗卫星壁挂+3颗卫星侧壁”的搭载方式。
卫星“座椅”由多星适配器和下方的锥形支承舱组成。为了便于星箭联合操作,4米高的多星适配器被分成上下两个中心承力筒。“其中,38颗卫星绕中心承力筒按列布置,并保证彼此间的安全距离——如此一来,多星适配器就可‘座无虚席’,但如果为新增‘座位’而一味增加承力筒的高度,‘乘客’在飞行阶段将会面临难以承受的振动和颠簸。”李建强强调。
为了让41位“乘客”畅享舒适的飞行体验,研制团队有效利用整流罩内的空间,让适配器下方的“乘客”挪了挪“脚”,又在支承舱开辟出3个“专座”,使41颗卫星都能顺利“上车”。
卫星数量越多,分离出去后在轨道飞行碰撞的风险就越大。本次41颗卫星的“目的地”一致,如何确保“乘客”安全顺利“到站下车”,并按照规定的分离方向和速度精准入轨,是完成此次任务的关键。为避免“下车”时出现拥挤碰撞的情形,研制团队巧妙设计“落客方案”,让卫星依次有序分离。“每层‘乘客’为一组,将筒状多星适配器上的38颗卫星分为6组,下方支承舱上的3名‘乘客’作为第7组。此外,本发火箭配套10个反推火箭,通过开启反推火箭拉开每组卫星间的距离,也可以保证彼此之间分离的安全性。”李建强解释。
本次发射的41颗卫星均由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研制,其中包含36颗吉林一号卫星星座组网遥感卫星。入轨后,这36颗吉林一号卫星将与已经在轨的72颗吉林一号卫星组网。至此,吉林一号在轨卫星数量增至108颗。
2015年10月7日,由长光卫星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一颗商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卫星成功发射。到现在,吉林一号已建成全球目前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以吉林一号现有在轨卫星测算,该卫星星座可对全球任意地点实现每天35至37次重访,可为农业、林业、气象、海洋、资源、环保、城市建设以及科学试验等领域提供更加丰富的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对数字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发射是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第76次发射,是航天科技集团八院抓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87次发射,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476次发射。
(光明日报记者 张 蕾 任 爽 本报见习记者 李 层)
关键词:
- 新资讯:刷新纪录!一次性将41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是如何做到的
- 资讯:沪宁沿江高铁开始联调联试
- 全球速看:美国国防部:美向乌克兰输送的武器“无从追踪”
- 汤加首都努库阿洛法发生6.8级地震
- 美紧急增派“猛禽”扰乱中东,专家:只会让该地区更不安全不稳定
- 土卫二液态海洋中首次发现高浓度磷元素,可能存在地外生命?
- 美撞山核潜艇维修太耗时,美媒炒“增加了应对中国海军的压力”|环球新视野
- 未雨绸缪布局金融科技
- 全民反诈集中宣传月启动
- 一箭41星新纪录
- 美元指数15日大幅下跌_观察
- 【财经分析】通胀预期不乐观增加欧元区夏季后继续加息可能|每日聚焦
- 人为什么会眨眼(人的眨眼有哪些原因?)
- 环球信息:中国互联网协会召开座谈会共促数字人应用
- 人工智能赛道“发令枪”已响,各地有哪些政策“助跑”
- 如何鉴别恶性黑色素瘤和良性痣?5个提示早知道_当前快播
- 天天头条:中国积极守护儿童健康成长
- 世界资讯:国家卫健委公开征集2024年度卫生健康标准立项建议
- 国家卫健委将在全国组织开展老年痴呆防治促进行动
- 世界看点:北京天气预报北京2023年06月16日天气